logo

·中文版·English

|企业邮箱 |OA办公系统

公司媒体

核心产业

民航运输金  融

航空置业通用航空

航空制造文化旅游

航空物流

联系我们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郑东新区龙湖中环路如意西路交叉口向北100米航空经济服务中心
邮编:450000
电话:0371-87519086
传真:0371-87519086
网址:http://www.hnhtyxgs.com/


学习视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公司媒体 > 学习视窗

学习视窗(2012年第7期,总7期)

时间:2013年07月19日   来源:

 

 

 

目    录

 

【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重大理论观点解读 03

【声    音】

温家宝: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09

俞正声:尊重创造 注重开放 敢冒风险 宽容失败 10

卢展工: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关键阶段 10

【形势瞭望】

经济形势专家谈:加快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机制转换 11

【班子建设】

正确处理十个关系永葆党员干部纯洁性 16

【其    它】

卢展工:重在持续 重在提升 重在统筹 重在为民 19

 

 

 

 

 

 

 

 

 

【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重大理论观点解读

2012年8月14日   来源:解放军报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是贯穿讲话的鲜明主题,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总要求。这个主题和总要求既是我们党十六大以来一以贯之、反复强调的,也是基于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分析判断提出来的。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的关键时刻,胡总书记提出这一总要求,鲜明地回答了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郑重宣示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态度和政治决心,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国人民意志力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同时,也向全世界表明了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政治自信和坚定立场。理解好这一论断,学习讲话就提起了纲、抓住了魂,贯彻落实就有了正确方向。

2、“四个必须”的要求。一是“必须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鲜明表达了我们党必须始终高举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高举这一伟大旗帜,我们就能牢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二是“必须抓紧工作,抓紧落实,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鲜明表达了我们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宏伟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从过去的“全面建设”到现在的“全面建成”,反映了党的政治自信、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三是“必须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这鲜明表达了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这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是引领中华民族的富强之路、复兴之路、幸福之路。四是“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信心百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这鲜明表达了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应有精神状态,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这“四个必须”,都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兴衰成败的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是贯彻总要求必须牢牢把握的关键所在。

3、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三个取决于”和“两个继续”。讲话鲜明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对党的十六大提出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的重申和发展,指明了我们党科学制定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的重要依据。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是“三个取决于”,即“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这分别从认识的深度、工作的力度和改革发展的速度方面,提出了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促进发展的要求。做到“两个继续”,即“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这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只有坚持“两个继续”,才能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完成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4、“两个最重要”的基本结论。一是“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这深入分析了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揭示了我们党提出并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必然性和巨大指导作用。二是“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对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的科学总结。两个“最重要”,精辟概括了我们党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取得的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表明了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决心。

5、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这一论断是深刻总结10年来我国发展成就、发展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把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地位和指导作用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辉煌成就,充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威力。实践表明,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10年来我们取得一切成就和进步靠的是科学发展观指引,今后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困难、推动事业新发展,仍然要靠科学发展观指导,这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阐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期性艰巨性,表明我们党对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考验保持着正确认识和清醒判断。党的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无论是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还是发展方式、体制机制都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7、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三个更加”。即“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这“三个更加”,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明方向、作出部署,表明我们党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标准要求提升到新的高度。“更加坚定的决心”是先导,要求我们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科学发展。“更加有力的举措”是关键,要求我们在重大决策部署上更加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更加有力地促进科学发展。“更加完善的制度”是保障,要求我们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以科学的制度保障科学发展。

8、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 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是讲话创造性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鲜明特征的理解,明确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课题新要求。实践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国实践中产生发展,指导中国实践并得到实践检验的特征。理论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践经验科学化系统化,推动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特征。民族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引领中华民族发展复兴的特征。时代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时代发展要求,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特征。这“四个特色”,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主要内容。

9、推进改革开放的“两个坚持”。即“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这“两个坚持”,有力回应了一些人对改革开放的质疑、否定和动摇,表明我们党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我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贯彻。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必须更加强调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10、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一重要论断,用“兴国之要”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定位,用“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对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作了强调,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人民幸福安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

11、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讲话对主题主线的重大战略意义作了新的阐释,充分表明贯彻主题主线不是一个局部性问题,也不仅仅是对经济工作的要求,而是影响改革开放兴衰成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这一论断的提出,有助于我们站在我国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凝聚贯彻主题主线的共识,有助于我们站在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谋划贯彻主题主线的举措,有助于我们从全局出发,动员各方力量,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

12、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论断,不仅表明我们党对政治体制改革始终高度重视,也体现了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坚定决心。

1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这段论述,明确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这是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和基本思路。

1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讲话对这一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实践依据和重大意义作了进一步概括。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许多国家都把加快文化发展作为国家基本战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任务的提出,反映我们党坚持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15、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论断,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涵,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三个面向”,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积极适应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现实,积极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并以前瞻视野科学把握文化未来发展的趋势。“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表明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弘扬,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对人民大众生活的反映,以服务人民大众为基本价值取向。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

16、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着眼点,是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在于它反映了人民对新生活的期待,把社会主义真正建立在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之上。这一论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17、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妥善协调利益关系、广泛调动积极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属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作出极大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也在增强,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也在提高。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18、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这一论断,深化了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地位的认识,对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推进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讲话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要求,必将有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9、新形势下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科学把握党情作出的新的重大判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与此同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来源构成日趋多样。这一论断,对于我们在当前复杂多变形势下深刻认识党的建设来自内部的考验和外部的风险,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忧患意识,从实际出发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讲话从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结合上,深刻分析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明确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强调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等“五大建设”,着力抓好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定不移反对腐败,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等重要任务,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深刻总结了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新鲜经验,深化了我们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

 

 

【声    音】

 

 

温家宝: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一些领域出现积极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困难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越是在困难情况下,越要增强信心,各级领导要有信心,广大企业要有信心,整个社会要有信心。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密切跟踪分析形势,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有条件、有能力,也一定能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8月14日至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浙江杭州、湖州、嘉兴等地调研经济运行情况时指出

 

俞正声:尊重创造 注重开放 敢冒风险 宽容失败

大力培育适宜科技创新创业的文化土壤。要尊重创造,努力让一切创新创业成果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回报。要注重开放,努力让所有创新创业活动享有公平竞争的环境和土壤。要敢冒风险,努力使勇于创新创业成为城市的一种品格、一种风尚。要宽容失败,努力给予创新创业者尽可能少的心理压力、经济负担。

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放突出位置。制定激励创新政策,要突出针对性、协同性、实效性,更有操作性。打造公共服务平台,要围绕开放、公开的要求,提高服务整体效能。布局重大科技专项,明确立项标准、创新实施和资金筹措投入方式。支持基础和公益性研究,完善稳定支持机制,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完善政府服务管理,加强对企业创新发展在人才信息资金等方面服务。

——近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上海市科技创新大会上讲话指出

 

卢展工: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关键阶段

中原经济区是全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正在认真落实国务院《指导意见》,扎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是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进行不懈探索的持续,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具体行动。无论是从沿海地区发展看还是从中西部地区发展看,区域经济的概念都越来越突出。中原经济区的提出,就是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河南、看中原、看中部,极大地提升了河南、中原、中部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对我们领导方式的转变、工作方法的转变是有力的推动,有利于我们从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工作经验中摆脱出来,更好地遵循区域经济规律来谋划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次中部五省有关领导同志在河南座谈研讨中原经济区建设,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表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正在发挥作用。

在谋划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我们立足河南干部群众这些年来的探索实践,明确提出持续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新型城镇化引领,就是促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有效破解三化协调中协调难的问题、破解相关要素制约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持续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中原城市群的概念进一步明晰,产业集聚区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特别是我们根据国务院《指导意见》的要求,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这一战略定位出发,深入思考河南作为内陆省份如何更好地体现战略支点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提出建设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这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仅有利于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丰富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的内涵,起到扩大开放、为中原经济区服务的作用。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实践中,我们坚持关键在做、务实发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和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努力为中部地区崛起提供坚实支撑。中部地区崛起,靠中部各省的共同努力,靠中部相邻各经济区的带动,更要靠中部地区自身应有优势、应有作用的发挥。

——8月6日,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在会见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一行时指出

 

 

【形势瞭望】

 

 

经济形势专家谈:加快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机制转换

2012年8月22日  刘世锦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年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7.6%,延续了近两年的下行态势,是1992年以来增长回调时间最长的一次。正确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不论对短期的稳增长还是对中长期的调结构、转方式和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

 

增长放缓有短期因素影响,而更值得重视的是中长期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

 

影响这次增长回调的,有欧债危机延续对我国出口影响的因素,有短期的企业受预期和价格影响而去库存、去杠杆的因素,但更值得重视的一个大的背景因素,是我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可能已经开始。

从国际经验看,二战以后实现成功追赶的一些经济体都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在人均GDP达11000国际元(国际元为购买力平价指标,而非现价美元)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增长速度的回落,降幅为30%左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路径与这些成功追赶型经济体比较接近。根据研究测算,我国人均收入在今后不长时间内将达到11000国际元的时间窗口,有可能出现潜在增长率的下降。

近期的增长回调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是我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靠高投资拉动,前些年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占全部投资的一半左右,但近两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明显下降,房地产投资在今年4月份后也开始减速。二是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从逻辑上说应先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因为这些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了潜在增长率下降的时间窗口。实际情况正是如此。经济发达的省市,近年来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的速度明显回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在此轮回调中就业压力并不突出,有些地方还存在招工难问题。四是近年来人们对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领域投资风险的担忧增加,实际上反映的是对这些领域投资回报率和增长潜力的担忧。

这些变化表明,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以及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阶段性转换,很可能已经开始。这样,就有一个对这一转换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的问题。

首先,增长阶段的转换符合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从供给角度看,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工资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与技术前沿差距的缩小等,都将使潜在增长率下降。更重要的是需求侧的变化,比如,过去一些年作为投资重点的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继续扩大投资的空间已经不大,钢铁、水泥等重要工业产品的产出长期峰值期已经或接近到来。这些都使工业化阶段的快速扩张空间相对收缩。

其次,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尽管每年GDP的新增量依然可观,但基数效应也会使增长速度有所降低。

第三,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整,即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调到相对较低的水平,比如7%左右,从国际范围看,仍属相当高的增长速度。保持这样的速度,到2020年,我们可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预期目标,同时人均收入可望接近或达到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所以,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适度下降、增长阶段转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规律,并非有些人所说的“增长衰退”。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恰恰证明我国成功地抓住和利用了工业化进程中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如果能够顺利实现增长阶段转换,将会迎来一个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的新增长阶段。

 

稳增长应防止两种风险,立足于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后,经济运行将面临比以往更为复杂的局面。稳增长不仅在当前非常必要,在整个增长阶段转换期也将是宏观政策的重点。从目前情况看,稳增长应关注并防止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是不适应、也不理解增长阶段的转换。有些地区对于增长速度放缓还不太适应,忽视潜在增长率已经下降的事实,还想用一些办法把速度推到以往的高增长轨道。这样做不仅难度很大,即使短期内推上去了,也难以持续,而且极易引发资产泡沫和过度投资等风险。

另一种倾向是对短期内增长速度大幅下滑或剧烈波动重视不够、应对不力。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后,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增强,容易出现短期内大幅下滑或剧烈波动。根据有关研究,在我国速度效益型的增长模式尚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如果短期内增长速度大幅下滑,企业经营、财政收入和银行资产质量都会遇到巨大压力,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甚至经济危机。尽管目前就业矛盾尚不突出,但如果短期内经济增速下滑过快,就至少会出现结构性失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调结构不可能顺利进行,发展环境也将遭受重创。

因此,当前稳增长,就是要使增长处在一个适度区间,防止强制上行和过快下行两种风险,平稳渡过增长阶段的转换期。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稳增长为下一步的增长动力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争取必要时间和有利环境。这里所说的增长阶段转换,除了速度变化,更具实质意义的是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机制的变化。具体地说,就是要由依赖大量投入和快速市场扩张、重化工业主导的增长,转向着力于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由主要借助低成本要素组合优势,转向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因此,在原有增长动力减弱的同时,必须激活和启动新的增长动力,主要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被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所抑制的增长潜力。例如,我国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尚有一定的投资潜力,但部分投资主体和融资平台负债率较高且效率低下,如不进行实质性改革,这部分投资潜力就不能得到有效发掘。

二是消费需求的持续释放和升级。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消费需求增长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和水平提升。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和非农产业,进城农民在身份、居住、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小城镇人口向中、大城市转移,以及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消费结构升级,都将持续扩展消费空间,并带来巨大的消费浪潮。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增长速度的放缓,重要工业产品产出峰值期的陆续到来,产能过剩问题的凸显,将促使我国进入一个大规模的产业兼并重组期。劳动力成本上升、技术进步压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设备投资的加速。服务业的发展将扩展新的增长和就业空间,尤其是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撑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引导力量。

四是新兴市场等新的外需空间的拓展。据世界银行的研究预测,到203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2/3将来自新兴经济体。我国品质较好而成本较低的工业产品,全球首屈一指的基本建设能力,有效组合内外资源快速推进工业化的机制和经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很大需求潜力。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进入新的增长阶段意味着新的重大机遇,但能否抓住用好这些机遇,释放增长潜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取决于能否形成适应新增长阶段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里的关键是要切实加快相关领域的改革、创新和政策调整。

放宽准入,改善环境,推动基础产业领域的改革。推动铁路、石油天然气、电力等基础产业领域的改革,除了进一步理顺价格关系,更重要的是切实放宽准入,引入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外部投资者。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民间投资趋于谨慎,对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有顾虑。吸引民间投资应有系统而实质性的改革举措,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拿出对投资者有吸引力的项目,形成民间资本可预期、能决策的企业治理环境。

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继续着力扩大就业,带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完善人口社会管理制度,推动“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继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立城乡衔接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福利保障和就业等制度,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征地制度改革,从法律上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和财产自由处置权,提高被征地农民在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中的比例。鼓励地方从各自实际出发,探索多种形式的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持续增加农村人口的劳动和资产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

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既重视改善民生,更促进机会均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立足于实质性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应加快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监管制度,适当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并将其主要用于充实社会保障基金;降低对劳动和用工的课税,增加对资本利得的征税;严格实行同工同酬,保障劳动者工资合理增长,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壮大;从减贫、基本公共服务、人力资本建设、就业创业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实质性地促进横向和纵向社会流动,提高社会机会均等程度。

促进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改变速度效益型的企业盈利模式。“转方式”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要降低企业盈利对经济增长速度的依赖。为此,在产业快速扩张期过后,应加大兼并重组力度,使有竞争力的大企业规模更大,中小企业更专。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坚持企业自主、市场选择,尽可能不搞行政性的“拉郎配”。坚持实体经济优先、制造业导向的原则,推动企业向创新驱动转型,尤其应鼓励、支持通过竞争处在行业领先位置的创新型大企业的发展,使其在产业创新和升级中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在有选择地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把更大气力下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上,逐步形成一批有长期稳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继续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在财税、金融、技术转移、市场准入、就业创业等政策上给予有效支持。

积极拓展外需,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会逆转。扩大内需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但拓展外需仍大有可为。应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促进从组装加工为主向研发、设计等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提高服务贸易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序推进服务业市场开放,带动国内服务业竞争力提升。在多边贸易体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推动商品和服务贸易自由化。鼓励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尤其是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调整的有利时机,结合我国自身要素特点和优势,有效利用全球人才、技术、市场等资源。完善对外投资体制,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稳妥地开展国际化经营,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好、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跨国公司,带动国内产业升级。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班子建设】

 

 

正确处理十个关系永葆党员干部纯洁性

2012年8月21日  阎根生  来源:山西日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加强思想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正确处理好十个关系,是共产党人保持纯洁性的内在要求和坚实基础,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和力量之源。

 

做人、做事、做官

 

做人做事做官密切关联、高度统一、相辅相成。做人决定做官,人品决定官品。只有首先学会做人,才能做好事、做好官。做人是根本,做事是目的,做官是载体。那么该如何做人呢?就是要做到:诚信而坦率,正直而忠诚,宽厚而善良,严谨而负责。该如何做事呢?就是要做到:爱岗敬业、严肃认真、张弛有道。该怎么做官呢?就是要做到:公道正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

人品、文凭、水平

 

一个既有人品又有学位且有水平的人,一定是事业有成就,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有人品且有水平而无文凭的人,通过后天的知识积累,同样可以达到事业顶峰,实现人生价值,造福于人民;而一个虽有学位却不注重人品塑造的人,文凭有可能成为一张废纸,事业一无所成,甚至会走向人生歧途。人品重于水平,水平重于文凭。人品与水平的完美结合才能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德与才的统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

 

人情、原则、政策

 

人情与原则是为官者应思考的一个大问题,必须做到不以感情代替政策,不拿原则换取人情,严格按政策办事,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要加强学习,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用辩证的方法来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克服和消除影响公道正派的各种障碍因素,提升整体工作水平;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用优秀的人品和浩然正气保持共产党人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名声、权力、利益

 

党员干部的名声是党性觉悟、人格力量、事业成就、社会奉献等因素的综合表现,需要一点一滴努力才能积累,需要持久付出才能获得;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于为老百姓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我们手中的权力是谁赋予的、是为谁服务的,要明确肩上的使命与职责、吸取以个人利益为先而误入歧途的教训;要深刻认识浮躁名声心态的危害,常怀律己之心,常怀敬畏之心,常思贪欲之害。

 

个人、组织、全局

 

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表现到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上,就要求党员干部树立全局观念,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全局、组织与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组织利益是带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证,组织利益的实现归根到底是为了保障组织成员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的更好实现。面对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矛盾时,我们要克己奉公,在为组织利益、全局利益奋斗中实现个人利益。

 

自己、同事、领导

 

在现实中,自我价值往往要通过团队内各个成员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发挥着组织、协调、引领团队充分履行职能的重要作用。讲和谐,要有亲情,要遵守规矩、有序协作,工作中做到一级对一级负责,政令畅通,协作愉快;重修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克服自身不足,不以个人好恶判断是非,做到以高质量的工作、谦诚的态度和虚怀若谷的气量来相互感召、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相互认同;讲辩证,在利益、名誉、得失面前要辩证地想问题。

 

学习、工作、生活

 

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过程。我们要注重学习,树立四种学习观,即加压学习,努力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能力学习,努力实现由“拥有文凭”向“拥有能力”的转变;效益学习,努力实现由“单纯学习”向“效益学习”的转变;终身学习,努力实现由“阶段学习”向“终身学习”的转变。

 

勤奋、机遇、成功

 

成功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喜悦,是人生的动力所在,也是人生的价值所在。勤奋是成功的决定条件。一个人事业的成功,要经过从小学到大学知识的积累,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历练思想、增长见识,要坚持修身养性、提高素养,要锻炼身体、强壮体魄、磨练意志。机遇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成功者善于创造和等待机遇。一个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机遇是重要的,但机遇只是一个条件,重要的还是在于是否有辛勤的付出和努力。

 

起点、转点、终点

 

对于一个人的工作时期来讲,青年时代重在起点,中年时代关键是转点,进入老年主要是看终点。青年时代,要坚持远大理想、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高尚品行,具有勇立潮头的浩气、超越前人的勇气、与时俱进的朝气。中年时期,要树牢事业心、守住平常心、坚持进取心,站位全局、拓宽视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开创新局面、作出新贡献、铸就新辉煌。老年时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优良的作风、卓越的精神,站好最后一班岗,守得住底线、留得住清白、保得住晚节。

 

过去、现在、未来

 

科学把握现在的一切至关重要,现在是支点,是核心,把握现在,就是要从现在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天,扎实干好每件事,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工作、投入学习、投入生活。把握好现在就是把过去的收获和未来的憧憬连接起来,去努力、去拼搏、去奋斗。因此,把握好现在,也就有了灿烂辉煌的未来。

(作者为山西省政协秘书长)

 

 

【其    它】

 

 

按: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记者采访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的报道,采访中,卢展工书记对河南过去十年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现将该文编选如下,作学习参考。

 

卢展工:重在持续 重在提升 重在统筹 重在为民

2012年8月21日  记者  罗  盘  曲昌荣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办好河南的事情,最根本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中央精神与河南实际结合起来,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真正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河南这些年发展所把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经验。”

 

一路探索未松懈,十年辛苦不寻常。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而且使河南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如今的河南,持续求进的步伐更加稳健,务实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

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从何而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再次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记者:您如何评价过去十年特别是近五年以来河南的发展,有什么最值得总结的经验?

卢展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河南的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5次来河南视察指导工作,对河南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中央正确领导下,河南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十年来,发展环境复杂多变,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取得成就来之不易,积累经验弥足珍贵。实践使我们深深认识到,办好河南的事情,最根本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中央精神与河南实际结合起来,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真正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河南这些年发展所把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经验。

 

持续是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体现,持续是党性人品和从政品格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反复强调各项工作都要“重在持续”,并指出持续是党性人品的体现,是务实发展最重要的体现,是最难能可贵的精神。为什么把持续提到如此高度?

卢展工:持续是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韧劲。我们强调的持续,就是持续科学发展的意识、科学发展的思路、科学发展的举措、科学发展的进程,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当然,持续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传承与创新的融合、当前与长远的结合。回顾河南的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持续,最重要的经验是持续,今后最需要坚持的也是持续。

河南的发展战略在持续中拓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南确立了“中原崛起”战略,在实践中形成许多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延伸、拓展、深化中原崛起战略,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并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优势更加彰显、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河南的发展路子在持续中拓展。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如何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又使一亿河南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始终是河南孜孜以求的不懈探索。近年来,我们认真总结过去实践和基层创造的经验,提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正因为思路举措持续,发展进程也持续加快。十年来,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2011年达到27232亿元,稳居全国第五;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2011年达到28981元,突破4000美元;粮食产量连续8年增产、连续6年超千亿斤,2011年达到1108.5亿斤。

 

提升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出路所在

 

记者:河南这些年的变化有目共睹,这与河南省委强调“重在提升”密不可分。河南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卢展工:提升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出路所在。提升是在持续基础上的提升,是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发展效益的提升。

我们坚持在解放思想中提升发展理念。2010年4月,在全省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我们提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之后,围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河南日报》发表了九篇评论员文章,18个省辖市和18个省直部门主动响应,着眼查找问题、理清思路谈学习认识和体会。这几年河南发展方式得以转变,干部作风得以转变,很大程度上就是领导方式转变的结果。

我们坚持在推进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中提升发展动力。把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破解发展难题。抓住机遇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效拓展发展空间。

我们坚持在推动务实发展中提升发展能力。广大干部把务实发展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品格、一种责任,以务实发展树立起务实河南的形象。推动务实发展,有力促进打基础、增后劲、求质量、上水平、调结构、转方式等方面政策措施的落实,使发展的效益、效率、效果、效应不断显现。

 

统筹各项工作、统筹各方力量,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记者:河南这些年的发展是全面的、协调的,河南省委强调“重在统筹”,如何认识统筹在领导方式中的作用?

卢展工: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上的科学运用,深刻反映了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按照中央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各项事业发展以及改革发展稳定,努力形成共同支撑发展的良好局面。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表现是“三农”问题。我们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和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下延伸、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推动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

我们统筹各方力量,把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的力量统筹起来,把干部队伍的力量统筹起来,把全社会的力量统筹起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始终着力民生着力民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记者:河南老百姓这些年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河南是如何贯彻执政为民这一理念的?

卢展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力关系发展,发展决定民生。我们始终着力民生着力民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着眼,从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具体利益着手,从人民群众的期盼出发作决策、定政策、谋发展,努力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大幅增加民生投入,抓好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等民生大事,坚持每年集中财力办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这一时期是河南历史上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去年全省财政民生支出281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66.3%,“十项重点民生工程”投入各类资金755.6亿元;今年上半年财政民生支出1531.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0.3%,“十项重点民生工程”计划总投入1144.2亿元。

“四个重在”是河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四者相辅相成、相生相长,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贯穿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既是过去实践的经验总结,又是今后发展的重要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