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2月25日上午,印尼巴泽航空(Batik Air)从马来西亚柔佛新山飞往泰国曼谷的航班在飞行途中发生了一起突发事件,机上一位旅客携带的充电宝突然冒烟起火,导致机舱内烟雾弥漫。机组人员及时冷静应对,成功扑灭火源,所幸无人员受伤。
当前,充电宝已成为许多旅客的随身物品。正是这个与不少人形影不离的便携装置,却暗藏着安全隐患——为何它不能托运,必须随身携带上机?在密闭的客舱内又因何冒烟起火?从充电宝的构成来看,其主要由电芯、电路板和外壳三部分组成。其中,电芯的主要材质是锂离子电池或锂聚合物电池。作为元素周期表中最轻的金属,锂的标准电极电位达到惊人的-3.04伏,这种与生俱来的活泼属性使其成为能量存储的完美载体。但它在具备储能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锂离子的活泼属性使充电宝在受到碰撞和挤压后极易产生高温,甚至发生自燃。如果将锂电池放入行李中托运,行李在狭小的货舱内一旦受到碰撞和挤压,很容易导致锂电池发生自燃,给飞机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这也就是为什么充电宝不能托运、必须随身携带上机的原因。
那么,充电宝既然可以携带上机,为何又被明令禁止在飞行过程中使用呢?这是因为当充电宝遭受撞击时,电池隔膜可能产生肉眼难辨的裂痕,正负极间的微妙平衡将瞬间被打破,引发的微短路可在极短时间内释放600℃高温,引发火灾。在万米高空的低压、低湿度环境中,这种化学反应还将进一步放大。要知道在飞机起降过程中,客舱压力是不断变化的,会从起飞前的1个大气压降到巡航时的约0.6个大气压,飞机降落时再慢慢增加到1个大气压。在这种特殊环境中,充电宝的锂电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此时如果使用充电宝,容易导致设备发热,提高自燃概率,威胁飞行安全。如果充电宝的外壳质量不过关,一旦发生撞击、针刺或磕碰、跌落,也会引发充电宝内部电路和电芯短路、漏液等问题,从而发生剧烈反应,造成冒烟、起火、爆炸等严重后果。面对这些潜在风险,民航业已构建了多层级的防护体系。例如,民航局发布了《关于民航旅客携带“充电宝”乘机规定的公告》,对充电宝的规格、运输方式及使用均有明确要求。其中,对携带上机的充电宝作出了严格限制,额定能量不超过100瓦特小时,无须航空公司批准;额定能量超过100瓦特小时但不超过160瓦特小时,经航空公司批准后方可携带;额定能量大于160瓦特小时的充电宝,是不可以携带上机的。充电宝必须是旅客个人自用携带,并且只能在手提行李中携带或随身携带,严禁托运。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每位旅客不得携带超过两个充电宝;在飞行过程中不得使用充电宝给电子设备充电;对于有启动开关的充电宝,在飞行过程中应始终关闭充电宝。旅客应购买和使用正规上市、取得3C强制认证的充电宝,以确保自身使用安全。在飞行途中,旅客可以将充电宝装入防静电袋,降低其静电引燃概率。当发现设备异常发热时,旅客应及时联系乘务人员,将其放入冰桶密封隔离,有效延缓热失控进程。正是以上诸多细节,共同构成了充电宝“必须随身携带”的安全准则。当风险被限制在客舱可视范围内时,训练有素的机组人员才能在救援黄金时间内及时启动应急程序,用专业灭火剂筑起安全屏障。这项看似严苛的规定,实则是无数航空安全模拟实验和事故分析铸就的生命防线,每个被旅客放入随身背包的充电宝同样都是在为3万英尺高空的平安之旅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