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10月,秋高气爽,是飞行最好的季节,没有春夏的雷雨大风,也没有冬春的寒潮冰雪。当旅客透过舷窗看到无垠云海时,他们很少想到在这份宁静背后,民航飞行员已经像候鸟迁徙一样,开始每年两次的航班换季学习和培训。这是民航飞行员飞行技术独特的季节轮回,是飞行员为提前应对季节更迭所进行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周期性准备,为旅客编织出一张坚韧的安全之网。
我国民航每年要进行两次航班换季,一次是冬春,一次是夏秋。3月~10月执行夏秋航季航班计划,10月~次年3月执行冬春航季航班计划。按照民航局要求,民航各单位都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培训和相关保障工作。飞行员也会在每年这个时期进行两次换季学习和培训,要求人人参与、人人过关,否则将失去飞行资格。
换季学习紧紧围绕夏冬两季的气象特征及其衍生的特定威胁进行准备,通过前置性的准备化解可能的风险。这种周期性的安全准备已融入到飞行部门的制度之中,覆盖从初始飞行员到机长教员的全体飞行员,季节性的安全防范已经成为飞行员多层级、全覆盖的系统工程。
夏秋换季特点
春夏交替之际,天空从温顺变得躁动。飞行员夏秋换季学习的重点是应对“强对流、高能量”的天空。雷雨(雷暴)及其衍生的强对流天气、雷击、强降水等,是飞行员夏季飞行面临的主要风险。飞行员必须熟悉掌握雷暴、风切变、湍流等危险天气的预测和规避方法,包括雷达使用、改出程序、高温性能计算,主动决策、绕飞、等待或备降,不与危险天气正面冲突。
对于雷暴,飞行员要学习雷暴在形成、发展、成熟和消散阶段的不同特点,能够通过气象雷达和目视提前识别其发展趋势。对于强降水和低能见度,飞行员要训练在降水中进近、起飞和滑行的技巧,重点熟悉受污染跑道的操纵特点和刹车效应评估。对于颠簸(湍流),飞行员要了解对晴空颠簸的预警和处置,学习如何解读气象报告和预报中的颠簸信息,以及在遭遇不同等级颠簸时的标准操作程序,如接通“系好安全带”信号、调整速度、改变高度等。
我们知道,夏季高温可能导致空气密度减小,使发动机推力、机翼升力减小。飞行员需要重新学习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精确的飞机性能计算,确保起飞和着陆距离在跑道限制之内,同时合理配载,免于在高温、高原机场,如昆明、拉萨、九寨沟等特殊机场运行时的性能限制。对于特定地区的飞行员,还要学习台风的结构(眼墙、螺旋雨带)、移动路径预测,以及在大范围天气系统影响下的绕飞策略和备降决策。
风切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每年4月~5月。飞行员在夏秋换季时要学习风切变的成因、类型,如顺风切变、逆风切变、侧风切变及其对飞机性能的影响。重点学习风切变的识别预防和改出要求,熟练掌握机载预测式风切变和反应式风切变系统的使用及警告识别。此外,冰雹同样喜温暖季节,主要出现在5月~9月。飞行员要了解冰雹对飞机结构、风挡和发动机的潜在损害,并利用天气预报和机载雷达有效规避。
冬春换季特点
经过夏天的喧嚣,秋冬的天空则换上了另一副“面孔”。飞行员冬春换季学习的重点是应对“低气温、低能见度”的挑战。针对寒冷天气运行开展学习,重点分析强降雪、低温极寒、低云低能见度对着陆目测、滑跑距离、起飞/着陆性能、飞行操纵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加强对复杂天气的预判。
飞行员应严格执行规章和程序,防患于未然。要学习低温下飞机系统如液压系统、蓄电池等故障的预防措施和程序要求,注意低温对飞机操作的影响。大雪可能覆盖机场滑行道标志,飞行员要学习在复杂地面条件下,结合机场图纸和情景意识安全滑行,防止发生跑道入侵事件。
对于结冰天气,飞行员要学习在云、降水(过冷水滴、冻雨、冰晶)等条件下结冰的原理和类型,以及它们对机翼气动外形、发动机、传感器、空速管、迎角传感器、风挡的严重影响。飞行员要熟练使用除防冰系统,熟练操作机翼、发动机进气道、尾翼等部位的除冰和防冰设备,了解其工作原理和使用限制。同时,须严格遵守除防冰液类型、保持时间的概念和运用规则。学习在不同降水强度和气温条件下计算保持时间,并理解“一次起飞”原则(如检查后必须在限时内起飞,否则需要重新除冰)。
针对大雾、霾、雪导致的低能见度,飞行员应训练基于Ⅱ类、Ⅲ类盲降的精密进近和自动着陆能力,熟练掌握低能见度条件下的滑行和起飞规则;学习在积雪、积冰和湿滑跑道上的性能计算,起飞和着陆距离显著增加的操纵技巧,包括减速率评估、反推和减速板的使用、方向控制,以及树立在着陆滑跑时坚决使用人工刹车的意识,防止自动刹车效率不足。
换季不换心
其实从飞行员的角度来讲,一年四季都没有飞行特别轻松的季节。我国幅员广阔,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从北端的寒温带到南端的热带。正是这种纬度、地形、季风和海陆位置的巨大差异,造就了我国得天独厚、复杂多样的气候现象,也让跨越祖国的飞行变得更加不同、更加精彩。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飞行员必须更加谨慎。
例如,人们总以为夏天才会遇到雷击,但实际上秋冬也是雷击高发季节。秋冬季节雷暴与夏季热雷暴有较大区别,前者水汽含量相对较少、冰晶含量增加,摩擦运动引发电荷量更多。而根据飞机雷达探测水汽运动的基本原理,秋冬季节雷暴的探测难度更大。同样的危险状态,其雷达显影可能较弱,容易引起误判。
据统计,在我国东北地区,秋冬季节雷击事件的发生率虽低于全年平均水平(22%),但导致征候的比例较高(47%),10月是秋冬季节雷击高发月份(60%)。因此,飞行员要坚持换季不换心,面对整年天气的变化,常怀警惕之心。
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增多,飞行员季节性的安全准备显得愈发重要。在季节的轮转中,民航人用知识和责任对抗着自然的不确定性。飞行员每年两次的换季学习绝非例行公事,而是一场应对季节气象风险的提前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