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中文版·English

|企业邮箱 |OA办公系统

航空知识

核心产业

民航运输金  融

航空置业通用航空

航空制造文化旅游

航空物流

联系我们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郑东新区龙湖中环路如意西路交叉口向北100米航空经济服务中心
邮编:450000
电话:0371-87519086
传真:0371-87519086
网址:http://www.hnhtyxgs.com/


航空知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航空知识 > 航空知识

秋冬季飞行员如何防雷击?

时间:2025年11月13日   来源: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是夏季的专属。随着秋风送爽、冬意渐浓,天空似乎也变得平静。然而,飞行员在秋冬季飞行要小心一种更为隐蔽、更难探测、能量更集中的雷暴——寒潮雷暴或冷锋雷暴。

秋冬季的雷击事件时有发生,而且秋冬季雷击造成的事故征候占比较大,飞行员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那么,在秋冬季,飞行员要如何预防雷击呢?

成因之异

理解寒潮雷暴的危险性,首先要从其独特的形成机制入手。按照形成条件,雷暴可分为热雷暴、锋雷暴和地形雷暴三大类。锋雷暴又可分为暖锋雷暴和冷锋雷暴两种。夏季雷暴多是热力驱动的产物。炽热的阳光烘烤大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强烈的垂直对流。当不稳定的暖湿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水汽凝结释放热能,进一步助长对流,最终形成高耸的积雨云。这类雷暴虽然猛烈,但在卫星云图和飞机雷达上通常比较容易被飞行员发现并绕开,对飞行影响不大。

秋冬季对飞行安全威胁较大的雷暴通常是冷锋雷暴。它是当强冷空气流像楔子一样侵入原来较轻而暖湿的气团时所形成的雷暴,也叫寒潮雷暴。冬季日照能量小,空气干燥,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发生雷暴天气的条件较少,数量与夏天相比少很多。在北方由秋转冬的初冬季节,受异常强盛的暖湿气团和冷锋强冷气团南下综合影响,在锋面区域附近,大气存在不稳定性,锋面快速移动产生冲击力,引发较强的上下对流,形成冷锋雷暴。与夏季热雷雨经常呈点状、块状分布存在明显不同,冬季雷暴通常为条形、线性分布。研究发现,2020年10月在某机场附近形成的就是典型的冷锋雷暴,导致了3起飞机因雷击受损事件。

探测之难

飞机在寒潮雷暴附近飞行,易被雷击的原因之一在于寒潮雷暴难以被有效探测。秋冬季飞行,在同样的危险状态下,由于寒潮雷暴的雷达显影较弱,容易引起误判。在多起雷击事件中,机组反映,在雷达显示的绿色区域绕飞时遭遇雷击。

传统的机载气象雷达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发射雷达波并接收由水汽反射回来的信号,从而在屏幕上显示降雨强度。然而,秋冬季寒潮雷暴的水汽含量远低于夏季。夏季雷暴云中富含水汽,降水充沛,因此在雷达回波上呈现出鲜艳的红色甚至紫色(代表强降水)。但寒潮雷暴由于相对干燥的冷空气与残存的暖湿空气交锋,其云体中液态水含量往往较低。机载雷达可能无法接收到足够强的回波信号,使得雷暴云在屏幕上显示的强度和范围远小于其实际危险程度。飞行员可能误判为一片普通的降水云系,从而放松警惕,驾机闯入。

同时,许多寒潮雷暴的降水在到达地面前就已经蒸发殆尽,形成“干雷暴”。从地面看,可能只见闪电不闻雨声,或只有零星小雨。但在云体内,剧烈的上升下沉气流、湍流、冰晶和电荷活动丝毫未减。飞行员若仅依赖视觉观察或雷达的降水回波,极易飞入这片“无形”陷阱中。

电荷之密

如果说探测难是寒潮雷暴的“隐身衣”,那么更密集、更强烈的电荷活动则是其隐藏的“利刃”。秋冬季雷暴与夏季热雷暴有较大区别:秋冬季低温导致冰晶含量增加;冰晶摩擦运动引发电荷量更大,形成对流后的能量更大、强度更大;由于水汽少,空气自放电平衡电位的概率低,积累的电位差更大。在电荷多、对流强、电位差大的综合作用下,飞机在接近时被雷击的可能性更大,造成的损失也会较大。

在秋冬季雷暴中,更多的冰晶和更剧烈的运动导致了更高效、更快速的电荷分离和积累。研究表明,在低温环境中,雷暴云中的电荷结构可能更为复杂,闪电发生的频率更高,特别是云际闪电和云对空闪电的比例可能提高。这意味着,面对看似温和的秋冬季雷暴,飞机遭遇强烈电击、雷击的风险可能比夏季更大。

秋冬季气温低,导致遭遇雷击最危险的零度等温线高度要比夏季热雷暴低很多,甚至接近地表附近。据统计,在秋冬季雷击中,飞机的飞行高度最高在4200米,最低在300米,多数发生在1000米~ 2000米,明显低于夏季雷击高度。在这个高度范围内,飞机多处于起飞初始爬升、最后进近或五边阶段。与巡航阶段相比,此时飞机密度大、程序及管制限制多,导致机动范围小。在多起雷击事件中,机组申请绕飞无法及时得到管制员的许可,有的在等待批准绕飞的过程中遭遇雷击。

谨慎之心

面对如此隐蔽而凶险的对手,飞行员必须采取比夏季更为审慎和积极的防范策略。秋冬季雷击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是飞行员在面对雷达显影进行绕飞时,缺乏防范雷击的警惕性,没有做到小心谨慎。

由于秋冬季形成雷暴的概率明显降低,机组容易出现松懈麻痹的思想。有些飞行机组对秋冬季雷暴的原理、特点和危害程度了解不足。遭遇冬季冷峰过境,他们多注意大风雨雪、降温霜冻等明显的危险因素,忽视了被雷击的风险。

飞行机组应充分认识到冷锋雷暴的危害,密切关注北方地区寒潮天气预报,认真研判天气趋势,严密防范冷锋附近出现难以观察的强对流天气。在飞行前准备阶段,飞行员要仔细阅读机场周边的气象预报,认真分析高空颠簸图、航路天气图、雷达拼图和卫星云图等,重点关注冷锋的位置、移动速度和强度,识别出潜在的威胁天气发展区域。在飞行过程中,正确使用气象雷达设备,做到早发现、早请示、早绕飞。当机场附近出现大面积冷锋雷暴,低空不具备绕飞条件时,飞行员应严格执行“八该一反对”。

秋冬季的天空并非风暴的休憩之地,而是战场转移的序幕。对飞行员而言,战胜这种威胁的关键,不在于更高性能的飞机或更先进的雷达,而在于知识的更新,以及面对威胁的谨慎之心。“雷暴并不止于夏”。飞行之旅,安全第一,小心至上,才能让每一次穿越季节的飞行都能守护好蓝天的安全。